冬季水产养殖技术指引
冬季气温较低,养殖水域环境变化复杂,水体中的浮游藻类生长缓慢,水产动物的摄食与活动频率大幅降低。此时,养殖从业者易于放松警惕,导致水质下降,从而引发疾病甚至死亡。因此,在冬季进行水产养殖的生产管理时,适时捕捞、池塘修整及合理放养等措施都尤为重要,这些都是保障来年水产养殖顺利进行的关键。现将冬季水产养殖的技术指引分享给各地从业者参考。
一、苗种与养殖生产
(一)鱼类
1. 投喂管理:在冬季,过早停饲可能导致越冬鱼(尤其是幼鱼)过多营养损失,从而提升死亡率。因此,不宜提早停料,应该选用高质量的优质饲料。在晴好天气、气温较高的中午,少量投喂,以维持鱼体健康,增强其耐寒和抗病能力,从而提高越冬及开春后鱼类的成活率。北方地区冰冻时间较长,部分地区越冬期可达五个月,此时鱼池水温在℃-4℃,不宜再继续投喂,融冰后应尽快补粮,以提高越冬成活率。南方地区尚能摄食的鱼类则需合理投饲,进一步提升体质,确保安全越冬。
2. 水质管理:应定期检测养殖水体中的溶氧、pH值、氨氮及亚硝酸盐等指标,以保持水质清新,确保溶氧超过5mg/L,pH值在7-8.5之间,透明度保持在40-50厘米。定期检查水体浮游藻类的生物量,对于营养盐含量低、浮游藻类稀少且透明度高的鱼池可直接补充小球藻和硅藻,或适当培育浮游藻类。若浮游藻类过多,则可采取消毒等方法减小其数量。此外,定期监测水体浮游动物的种类和数量,发现数量异常时应全池泼洒敌百虫溶液(水产用),以防越冬期间轮虫或剑水蚤的大量繁殖造成池水缺氧。
3. 日常管理:要经常检查鱼病情况,并及时处理发现的问题;拉网时动作需轻柔,以防鱼类带病或受伤越冬。越冬前并池时可以进行拉网锻炼,以增强鱼类体质,最佳时间建议在水温10℃左右进行。池面结冰后,浮游藻类的光合作用是水中溶氧的主要来源,透明冰可保持较高的透光率,确保光照强度。应及时清除积雪和黑冰,保持光照良好,清扫面积越广越好,小池可全部清扫,大池每隔1米清扫1米,排列为南北走向,以方便采光。越冬池内应禁止滑冰及冰下捕捞行为,以免鱼类受到惊扰消耗体力,增加氧气消耗。
4. 苗种放养:根据现有养殖状况及市场行情,合理制定下一年度的养殖计划,及时做好苗种放养前的池塘清淤、修整与消毒工作。放养时应选择体表无损伤、活力强且经过检测不携带特定病原的苗种。此外,苗种放养前要适时加水与肥水,以保证入池后的苗种能有适口的饵料可供生长。因冬季水温较低,苗种放养后不宜立即消毒,可选择泼洒维生素类兽药、大黄五倍子散等中草药类兽药,增强鱼体健康。在苗种入池后要适时肥水,确保水质良好。
(二)虾蟹类
1. 苗种选择:投放苗种前须对种苗进行常见病原检测,选用无特定病原(SPF)的苗种用于养殖,不可使用检出重大疫病病原的苗种。
2. 水质调控:冬季虾养殖在华东和北方地区主要通过加热设施提升水温,而华南地区则主要依靠塑料大棚保暖。由于塑料大棚养殖模式受到天气变化的影响较大,因此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,应在温度骤变等恶劣天气前后及时调节养殖水体。重构养殖生态系统需经历四个步骤:第一步,全池泼洒葡萄糖酸钙与维生素C钠粉(水产用),以增强虾类抗应激能力,2小时后进入第二步;第二步,使用池塘底层消毒剂和含氯石灰(水产用),处理老化细菌和藻类,18小时后进入第三步;第三步,使用果酸等解毒剂和沉降水中悬浮颗粒物质,1-2小时后进入第四步;第四步,使用益生菌、糖类与微藻培养液等重新构建藻类和细菌群落结构。
3. 使用二级处理水养殖:因天气变化以及发病池塘水排放等影响,外源水体质量不稳定,可能含有病毒、条件致病菌及寄生虫,外源水进入虾蟹养殖池塘前应进行消毒处理。建议采用二级处理,设置两个蓄水池,外源水进入一级蓄水池后进行消毒和沉淀处理,经过2天后将上层水引入二级蓄水池再次进行消毒和曝气处理2-3天,待水中余氯去除后再引入虾类养殖池塘。
4. 饲养管理:必须加强水草管理,针对中华绒螯蟹等需水草调控水体的品种,定期维护池塘水草,及时清理死水草,以确保水草处于良好的生长状态。同时,需加强投饲管理,根据天气状况、水质、养殖阶段及虾蟹健康情况,适时调整日常饲料投喂量,避免过量投喂导致池塘水质恶化。
建议具备条件的对虾养殖场实施分级养殖,将P3-P5仔虾进行10天标粗,标粗结束前检测仔虾中常见病原并观察其健康状况,选择无特定病原(SPF)检出的健康仔虾转入暂养池进行30天的暂养,暂养结束前检测对虾中常见病原,并观察健康状况,选择无病原及健康状况良好的对虾,进行50-60天的成虾养殖。在分级养殖中,必须对标粗池、暂养池及成虾养殖池进行严格的物理隔离,以防病原在不同池塘间潜在传播与扩散的风险。
(三)贝类
1. 鲍采苗与平面培育管理:首先关注鲍苗剥离。当采苗后幼体生长至2毫米以上,出现第一呼水孔,即进入稚鲍期,可开始剥离进入中间育成。剥离的稚鲍规格,最佳为3-4毫米,中间育成活率可达90%以上。为提高鲍苗成活率,剥离时间的安排应根据薄膜上的饵料充足与否进行调整。剥离设备可采用人工移除法,也可用2.2%浓度的酒精浸泡法。
2. 鲍平面培育注意事项。稚鲍从薄膜剥离后进行平面培育,直至壳长1厘米以上的幼鲍过程称为四角砖苗培育期,以此增加成活率。平面培育放养密度为300-400只/平方米。初期应投喂配合饲料或鲜藻浆,壳长7毫米后改为投喂片状圆饲料。傍晚投喂,饲料量按鲍体重的5%-6%计,并视摄食情况适当调整。应适时吸污、倒池,以确保水质清新。
3. 贝类池塘越冬管理:保证池塘维护,越冬前需巡塘检查池塘、坝埂是否漏水,及时排查与封堵。同时,检查进排水闸门是否老化、漏水,以便及时维修。冬季水质底质管理同样重要,温度降低时,藻类大量死亡后分解造成水质变化,需在封冰前进行水质检测。若水质异常,需及时调整,并在封冰前增加换水频率,确保水体清新,防止有毒物质积聚。
4. 贝类育苗前准备:清洗与消毒育苗池,确保育苗池、饵料池等相关池子在使用前必须彻底消毒,消毒剂可用40-50mg/L的含氯石灰或20-30mg/L的高锰酸钾溶液进行泼洒,清洁池壁及池底。维持维护设施的正常运作,并彻底检查进排水设备,以确保无出现漏水或故障现象。此外,在进排水方面,进水育苗池需经过消毒,待残毒消失后进水,并进行沉淀及过滤处理,确保水质良好。
二、水生动物疾病防控
(一)积极预防
1. 鱼类:需防范冬季低温所带来的风险,通过适当补水来提高水位,避免水位过低造成水体缺氧与鱼类冻伤。定期监测各项水质指标,使鱼体在越冬期能够获得充足的饵料。同时,确保每天巡塘,观察鱼类活动情况及异常个体,及时采取控制措施。
2. 虾蟹类:育苗期间,关注虾蟹幼体与育苗器材的消毒工作,净化育苗水源,保障不会携带病原。养殖期间,要开启增氧机,实时关注水体溶氧变化,同时合理控制养殖密度,避免过度拥挤造成应激反应。
3. 贝类:需重视检疫工作,尤其是防范牡蛎疱疹病毒及其他致病微生物的传播,保证种贝的健康。立冬后,应加强营养,增强水生动物体质,同时定期监测水质,确保水体环境良好。
(二)精准防治
1. 鱼类:冬季需关注缺氧、冻伤及各种鱼病,保持水体溶氧及适宜水位可有效降低病害发生的风险。一旦发现缺氧迹象,应迅速增氧,并注意处理水质。预防体外寄生虫感染可使用国标渔药进行消毒,并防止池塘缺氧。
2. 虾蟹类:注重常见疫病的防控,确保虾苗和蟹苗不携带病原。强化养殖水质管理,减少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,保持良好水质环境,提升养殖成功率。
3. 贝类:针对OsHV-1等病毒,严格执行检疫措施,确保防控得力。施用高温、臭氧及紫外线等有效消毒手段,定期检查养殖环境,降低交叉污染及疾病传播风险。
三、水产品和投入品运输
(一)苗种运输:运输前需制定详细计划,确保防寒措施,以免运输中水体结冰导致鱼体冻伤。运输工具及包装材料应事先准备好,长途运输时可配备必要的增氧设施。
(二)水产品运输:捕捞的水产品应快速运输,使其在活鱼运输过程中减少应激反应。收获的贝类如果需长途运输,尽量提前暂养几天,以提高适应能力,保障贝类的新鲜。
(三)饲料等渔需物资运输:鲜活微藻饵料需保持全程冷链运输,避免结冰以防细胞破裂。应合理规划生产、运输与使用周期,确保饵料的新鲜度与有效性。
来源|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、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、农业农村部水产养殖病害防治专家委员会